本部落公告

這是一個由台灣的博士生發起, 糾合了北京, 上海, 蘇州,香港、東京、美國以及台灣的青年學者所組成的近現代報刊與文學研究討論區, 為邀請制, 暫未開放申請, 但是很歡迎有興趣的人一起討論.
2015/10/23

北大會議:時代重構與經典再造——博士生與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

时代重构与经典再造(1872-1976)
——博士生与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
 
时间:2015年11月15日—16日
地点: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学术报告厅(B122室)
主办方:北京大学中文系
 
会议日程
 
 
20151115日(周日)
 
8:00—9:00  会议代表报到
 
9:00—9:30  开幕式(主持人:梁苍泱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)
 
致辞:陈跃红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、教授
致欢迎辞:吴晓东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主旨发言:李浴洋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
 
9:30—10:00  主题演讲(主持人:张丽华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)
 
主题演讲嘉宾:陈平原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
10:00—10:20  合影•茶歇
 
10:20—11:50  第一场专题发言:世变与文运主持人:张一帆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)
 
评议人:程凯 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
 
季剑青(北京市社会科学院):被误读的经典——《宋元戏曲考/史》的形成与命运
江晓辉(台湾清华大学):从「持人情性」到「撄人之心」——鲁迅《摩罗诗力说》对传统诗学观的改造
王璞(美国布兰迪斯大学):郭沫若与古诗“今译”的革命系谱
袁一丹(首都师范大学):易代同时与遗民拟态:北平沦陷时期知识人的伦理境遇(1937-1945)
刘奎(厦门大学):被误读的《甲申三百年祭》
卢冶(北京大学):历史的“本真”与“唯我”——胡兰成“公案禅”叙述中的思想性和诗学性
 
13:00—14:20  第二场专题发言:儒家与道教主持人:陆胤  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助理研究员)
 
评议人:吴飞  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
 
汪亮(北京大学):作为王的孔子——廖平对孔子的形象塑造和对经典的再解释
吕明煊(北京大学):康有为、程大璋的《王制》学
林以衡(台湾佛光大学):尊孔与讥孔——日据台湾孔子形象及其思想的圣化与俗化
庄怡文(台湾大学):从经学到实学:日本汉学家馆森鸿《诗经》《论语》著述中的时代意义
刘涛(中国艺术研究院):《太上感应篇》的三种读法
 
14:30—15:50  第三场专题发言:现代学术的展开主持人:袁一丹 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)
   
    评议人:王达敏 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
   
彭春凌(中国社会科学院):章太炎的儒术新诠与近代学术坐标的位移
李浴洋(北京大学):从章太炎到王国维——胡适“科学方法”视野中的“学术范式”更替
梁苍泱(北京大学):一种元气淋漓的学术与文学景象——梁启超早期与夏曾佑的学术因缘
张治(厦门大学):钱锺书西学视野中的古希腊罗马经典
陈特(香港中文大学):古今、中外、“文”“学”之间——论《谈艺录》与钱钟书文学研究之“特立独行”
 
15:50—16:10  茶歇
 
16:10—17:30  第四场专题发言:对话周氏兄弟主持人:季剑青 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)
 
评议人:高远东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
宋声泉(北京邮电大学):“直译”何以可能?——周作人翻译原点之再解读
谢俊(美国纽约大学):启蒙的危机或无法言语的主体:浅谈《阿Q正传》中的自由间接引语
山口早苗(日本东京大学):周作人关于日本的评论——《顺天时报》批判之研究
邢程(北京大学):“古今之争”视域下的《故事新编》
付丹宁(北京大学):“一元论”的“言志”:周作人与钱钟书围绕《中国新文学的源流》的论争
 
17:40—19:00  第五场专题发言:声音与图像主持人:刘子凌  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助理教授)
 
    评议人:孔庆东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
卢敏芝(香港理工大学):古典戏曲的再造与时代话语的重构——论梁启超、田汉和欧阳予倩对《桃花扇》的诠释与改编
胡琦(香港中文大学):术业、趣味与学问之道:四位学者的“红楼梦”课堂
李汇川(北京大学):介绍者的资格——王文显与《北京政变》
杨肖(美国西北大学):民国时期的“山鬼”形象
郑洲(日本神户大学):生命的模样——三毛作品中的形象化表达
 
20151116日(周一)
 
8:30—10:00  第六场专题发言:译事与词章(主持人:张治  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)
 
    评议人:潘建国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
窦新光(日本神户大学):凡尔纳科学小说《铁世界》在近代初期中日韩三国的传播与变异
宋雪(北京大学):晚清小说中的“末日”与“未来”——梁译《世界末日记》的意义
边明江(北京大学):马君武《自由原理》译本中的两个问题
周旻(北京大学):周作人早期翻译实践及其文学观的形成——以《红星佚史》为中心
吴志廉(香港中文大学):经世与微言:谭献词学与《公羊》学的关系
潘静如(北京大学):典范与绝唱——论近现代诗歌中的梅村体
 
10:00—10:20  茶歇
 
10:20—11:40  第七场专题发言:说部内外(主持人:张春田  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)
 
    评议人:夏晓虹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
张丽华(北京大学):“章回小说”:一个晚清新概念的形成
平瑶(南开大学):“小传统”经典的近代重构——以《三侠五义》的成书为例
马勤勤(中国人民大学):作为商业符码的女作者——民初《眉语》杂志对“闺秀说部”的构想与实践
刘潇雨(北京大学):阅读《沉沦》:一种“共情”机制的建立
张日郡(台湾大学): 打着三国反三国——论周大荒《反三国演义》的叙事新变
 
13:00—14:20  第八场专题发言:重审当代中国主持人:王璞  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助理教授)
 
    评议人:贺桂梅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
陈欣瑶(北京大学):再说“我们夫妇之间”——四五十年代“翻身妇女”故事的历史思考
徐勇(浙江师范大学):建国十七年时期选本出版与文学一体化进程 
何明敏(上海师范大学):《茶馆》的经典化及其当代意义
石岸书(清华大学):被“创造”的自由主义者——顾准的当代再发现
叶杨曦(香港中文大学):他山之石与反躬自省——论竹内实的中国研究
 
14:30—15:50  第九场专题发言:启蒙与革命主持人:崔柯  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)
   
    评议人:吴晓东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  
张春田(华东师范大学):“第二维新之声”——《新青年》中的文化、政治与“启蒙”
冯庆(中国人民大学):“劳工神圣”的思想温床——以蔡元培1918年前后的问题意识为核心
林分份(北京师范大学):革命时代“学者”与“文人”的歧途——对顾颉刚与鲁迅冲突的另一种探讨
刘子凌(山东师范大学):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1930年代中国左翼剧运中的大剧场公演问题
范雪(东南大学):陕北的样子:燕京大学学生对斯诺“红色中国”的翻译、接受和到延安去
 
15:50—16:10  茶歇
 
16:10—17:30  第十场专题发言:战争与文学主持人:林以衡  台湾佛光大学助理教授)
 
    评议人:姜涛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
 
裴春芳(北京大学):“经典”何以诞生?——以沈从文四十年代小说和散文为例
路杨(北京大学):“经典重造”: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文学理想与实践
张一帆(北京大学):新文学的伦理承担——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》的主题与方法
马娇娇(北京大学):在“被围”与“突围”之间——穆旦战时诗歌的一种读法
徐钺(中国青年政治学院):战时“山水”间的“工作”与“责任”——论冯至《十四行集》及《山水》的审美及现实之关系
 
17:40—18:30  专题座谈(主持人:吴晓东)
 
专题座谈嘉宾:孙玉石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
 
18:30—19:00  闭幕式(主持人:路杨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)
 
会议学术总结:王风  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
致感谢辞:李浴洋、张一帆、梁苍泱
繼續閱讀
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://blog.sina.com.tw/late_qing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lizabgmai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